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COP 15後續報導:聯合國加入台灣→由United Nothing (UN)到United NGOs (UN)

COP 15後續報導:聯合國加入台灣→由United Nothing (UN)到United NGOs (UN): "

COP15 的困境,正是台灣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思考如東海大學陳炳煌教授提出之「聯合國加入台灣」的新思維,而不是「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框框思維,其中一項可能性就是創立民間聯合國 (United NGOs)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COP 15後續報導)在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不顧世人 殷殷期望,終於「開高走低」匆匆落幕,又是一次「政治正確,環境不正確」的聯合國大會。另人遺憾的是在此生死存亡之際,國家私益還是大於地球公益,難怪聯合國被譏笑為United Nothing (UN) 幾個國家粗糙的提出一份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作為本次大會的「面子」,「裏子」卻無具體內容。

因此如何超越困境,開創新局,正是台灣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思考如東海大學陳炳煌教授提出之「聯合國加入台灣」的新思維,而不是「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框框思維,其中一項可能性就是創立民間聯合國 (United NGOs)

台灣民間社會力的蓬勃發展與非聯合國會員國的交集,就是創立民間聯合國。台灣政府與民間團體成為夥伴,轉型為全球最強的 NGO,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民間團體的重鎮。一方面提供全球民間團體培力、論述與行動的平台,另一方面,發展台灣民間外交與第三部門產業。例如外債換取自然運動(Debt for Nature)的中介者皆為 NGO,因此全面號召展開行動,將會在世界各地爭取更多的自然生態區域,累積地球的自然資本,而常被垢病的金錢外交也得以轉型成為「綠色外交」。

台灣是一個島,而且大部份的邦交國都是島國,生態脆弱度高。如果採行「像島一樣思考」的思維,那麼可能有變遷全球的外交空間。如眾所週知,全球變遷有兩大衝擊:異常氣候與海平面上升。尤其海平面上升對島國而言,已經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例如南太平洋的吐窪魯共和國已「沈」在旦夕,台灣在2100年西部會有67鄉鎮市在海平面下。因此民間聯合國可致力於島嶼搶救行動,整合台灣的外交資源,利人利己。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無法在既有的情境獲得解決。換言之,外交事務如果政治與外交考量,注定會失敗,何況中國的「出價能力」早已超過台灣,碳主權議題又將隨之而來。因此以環境來超越外交,將格局擴大,以「與地球建交」為志業,在民間聯合國設置國際團隊,致力於減緩海平面上升,搶救島國。如此一方面島國因共同危機而團結起來,外交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台灣對地球環境產生了具體貢獻。如果有了台灣,地球不一樣,則當然不是「台灣加入聯合國」,而是「聯合國加入台灣」的問題了。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