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記者/陳柏濡 報導
在塑膠繩尚未問世以前,加工後的藺草、稻草(草繩)遂成了主要的常民捆綁工具,諸如農業、畜牧業都少不了它,但是要讓棄置在田邊的稻梗成為粗獷的繩子,是必需經過一番繁雜工序才能完成的,在嘉義縣民雄鄉平和村柴頭仔就還保有這項傳統農村聚落的技術,現年76歲的李溫淑從事「草繩編織」已經超過35年,直到去年身體違和才漸漸減少工作量,由於「打草繩」是一項耗時耗力又需全神貫注的工作,現在村子裡的年輕人已經沒有人願意學習傳承,僅剩老人家用為打發時間的工作,由於李溫淑年歲已高,現在每天只編四綑(每綑約10公斤)就覺得累,住在隔村也年已70的妹妹林李秀蓮,不忍姐姐操勞,常常過來幫忙,她說雖然想休息停工,但往往敵不過客戶的請託,只好繼續操作這部老機器。
草繩編織 古老行業
育有二男一女的李溫淑,35年前為了貼補家用,花了新台幣三千多元買了一台「草繩編織」機,生性聰穎的她只到鄰居家看過幾次就摸索出草繩編織的竅門,遠古祖先懂得如何編織三千煩惱絲,自然就懂得把左右交叉搓揉的技術巧妙運用在繩類編織上,百年前靠著雙手與大腿搓揉草繩的映像已不復見,民國50、60年代「草繩編織」機問世,不但大大提高草繩生產量,也為農村婦女開啟另外一扇經濟之窗,李溫淑說:利用草繩編織編草繩,感覺好像沒什麼技巧性,但從稻草選擇、曝曬、儲存都有一定的工序,否則就會影響草繩堅硬度,當稻草從編織機左右二側送進「吃草口」之後,稻草便自動進行「編織」作業,一但編織成繩,繩子會自動走進「刨刀」進行「雜頭(線頭或多餘的稻梗)」刨除作業,李溫淑說:編草繩這道工序最重要,也最具技巧性,刨刀如果角度設定得當,編出來的草繩就會乾乾淨淨的,如果設定不當,編出來的草繩就有瑕疵,賣相就不理想,以當年每一捆草繩90元的收購價,李溫淑的草繩竟然可以賣到一百多元,可見其品質是受到消費者肯定的。
李溫淑阿媽
打了幾十年草繩,李溫淑只當它是農村生活的一部分,對於什麼農村技藝傳承、農村文化匯集,這些對一名年近八十的老婦來說都太沉重了,靠天吃飯一直是農村最大的悲哀,物資缺乏的年代,一小時可以編織一捆草繩,可以有一百元的收入,對家庭不無小補,這種耗時又無聊的工作,李溫淑並不鼓勵子孫繼承,而且塑膠繩問世之後,草繩的需求量已大不如前,要依賴草繩編織養家糊口,恐怕只是夕陽餘暉。
成品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 使用 Google 閱讀器訂閱 回PeoPo首頁 - 最新新聞
- 開始使用 Google 閱讀器,輕鬆掌握所有您最愛網站的最新資訊
Posted via email from 吃喝玩樂會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