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從「慟」到「心動」─ 屏東家扶導入「社會企業」助災區產業

從「慟」到「心動」─ 屏東家扶導入「社會企業」助災區產業: "

前言:自助助人的社會企業模式


「社會企業強調讓目標群體能夠承擔自己的命運,透過學習、就業等方式,融入企業價值創造活動,進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Mair&Schoen,2005)


災後一年半以來,許多團體進駐災區多已申請公部門的計畫經費,以協助各項重建工作。然而申請公部門計畫,有時不得不需迎合出資單位或專管中心的想法與規定,並受制於辦理期程及核銷等等,再加上工作者在處理繁瑣事務的過程中,並沒有受到合理的待遇及支持。以致辦理的課程,諸如職訓,多為短期且無延續,甚至虛應故事,然而落實到災民身上的協助,只是成果報告書上的一堆似幻似真的數字。


其中屏東家扶中心做出了不同的氛圍,他們提出了「社會企業」方案。家扶在方案執行的半年間,協助學員獲得收入,並藉由盈餘的分配,讓學員感受到,自己不只是被幫助,也有能力回饋社會,幫助別人。


image009-500

由魯凱族的國家工藝師指導的作品。


屏東家扶中心社工督導吳銀卿表示,為協助災區,家扶提出「安學、安家、安心」,設立三地門彩虹工作站,開設琉璃珠、陶壺、皮雕、貼布秀及十字繡等班別,透過部落、學校、教會等資源培訓經濟弱勢且無固定收入的學員。


並將學員所製作的手工藝品賣價的5%做為重建基金,讓學員們討論該筆基金如何運用於重建議題上,半年來雖然重建基金為數不多,但藉由這樣的概念及社會企業的模式,協助參與的學員自立生活外,也能自助助人,最終期望能改善家庭經濟體質,並延續服務目的。


「一位部落的單親媽媽,在風災發生時,原本打算方氣求生意志,不願撤村,心想就算撤村也不知該何去何從,對未來衝充滿不確定性及不安全感,於是就與孩子關在屋子裡…」吳銀卿說,在家扶的協助下,這位單親媽媽參與貼布繡班,孩子也進入附近的托育機構就學,生活漸漸有了重心後,心也就安定下來了。現在這位媽媽還表示,除了將作品賣出外,他還再幫女兒做一件傳統衣服,將文化傳承下去。


image001 image002

從不安到專注,參與的課程的伊那們的心漸漸安定下來。(三地門家扶彩虹工作站 提供)


不安→專注→期待」的陪伴 讓「老闆」變「家人」


貼布繡的指導老師彭春林(魯凱族),是知名國家工藝師。他說,學員們從不安定的情緒,到逐漸專注,到對未來有期待,看到學員們在其中的成長與轉變,是這段過程中最讓他印象深刻,也是最感動的。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比較會去聊他們家裡(安置所)的事情,或是與公家機關、設計師(永久屋),有些討論上沒有討論的很好,就會有比較多的抱怨。有的時候有些媽媽講到他們的部落,就會掉眼淚。漸漸地,他們就比較少談論及抱怨,變的比較專注在她們的工作上。後來,我看的出來,他們開始有了期待,他們會去討論說,如果下次我們有一個進階班,那我們要怎麼去發展我們現在在學的這些工藝,這是我這段時間的最大的看到。」


image003

成果展佈置,魯凱族的彭春林老師協助佈展,學員們也自動自發地到場參與,主動找事情做。(三地門家扶彩虹工作站 提供)


家扶中心社工員李浩丞覺得,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讓學員的生活日趨穩定。家扶社會企業方案除了補助參與的學員每人每個月有10,368元的生活津貼外,學員間也彼此建立起由如支持性團體,透過訴說、傾聽,彼此相互支持鼓勵。


李浩丞說:「因為每個月穩定的收入,讓他們可以去規劃家裡的支出,而不是像臨時工,做完也不曉得的什麼時候領錢。另一方面,在上課的時候,學員們邊做邊會與其它學員分享最近的遭遇,不論講出來對他有沒有幫助,但在講的過程中,除了自己的抒發,相對的別人也會給予支持。他們來到這邊,情緒被帶離安置營區的氛圍,暫時不用去想家裡面的事情,可以獲得一點喘息的空間,間接地讓身心靈都改變了。」


彭春林說,當學員們看到自己的作品一個一個被做出來,那種期待和所想的畫上等號時的喜悅與成就,全寫在臉上。從中期之後,每個學員都很用心,所有課程幾乎都全程參與直到最後一堂課。成果展當天,大家都哭了,那種哭,除了不捨,還有開心。


與其說這是一個社會企業,李浩丞覺得還不如說是一個「陪伴」的互動過程。離鄉來到屏東工作,最讓他感動的是,被當作「家人」的感覺。他說:「起初,我們去營區看她們的時候,她們會覺得我們像老闆,可是到後來她們就會把你當朋友甚至家人,有些老人家會說:「你回來啦。」而不是「你來啦。」那種在陪伴的過程中,感覺他們也把我當作他們的一份子。」


image004


締造永續的產業 彭春林:原鄉要創造自己的「品牌」


屏東家扶中心這個社會企業方案,自今年4月1日起,為期半年,自始至終未放棄的學員共27位,其中一位是男性。家扶表示,該方案雖已到一段落,但仍有新的方案接續,持續徵選新的人員進行培訓,也開設行銷方面的進階課程培訓舊員,另外,也持續透過企業及學校的認購與各種義賣場合,幫學員的產品媒合通路,希望有一天家扶離開的時候,他們有辦法為繼下去。


面對大陸半製品的傾銷,對於發展中的災區手工藝產業難免造成威脅。因此,彭春林不斷告訴學員,要做出「品牌」來。他說:「大陸製品幾乎都是複製舊有的圖騰,但我告訴他們,我們現在的產業要走的是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說,如何在原有的資產轉換變成屬於我們當代原住民的表現方式或是聲音,那個很重要。」


彭春林進一步指出,現在要發展的是「地方產業」而不是「傳統複製」。「傳統複製」我們沒有辦法跟那邊(中國)比,但是「地方產業」就是包含了創作與品牌,是模仿不來的。他也期待學員們可以形成一個產業鏈與合作,他願意義務擔起藝術總監,與大家一起去努力,他說:「因為那也是我的事啊,因為自己的族人發生這樣的事,剛好自己有一點能力。」


image005 image006

為了讓成果展更豐富,伊那們編織了花環給與會的來賓戴上,位現場的氣氛增色不少,伊那們重視成果展的程度不輸部落的盛會,主動積極的投入,讓家扶的社工既感動又溫馨。(三地門家扶彩虹工作站 提供)


image007

(上、下)成果展在孫立人將軍的住所內展出,學員的作品在日式格局的屋內,顯得格外有質感。

image008


image009


image010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