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POTS] 陳韋臻 著 (日期為 2010/12/30)
從語言、文化、統治政體來說,認同在台灣一直都是種很詭譎的存在。《破報》討論民國百年特刊內容時,我們先是討論「國家」的概念,後辯論「百年」與「台灣」的關係,最後決定訪問經歷不同政權的老人們,試著理解他/她們生命與「民國」和「百年」的關係。最初,我兀自揣測著達悟族人、閩南人與所謂外省人各自的認同對象,然而真正與這些人聊過後,才發現「認同」的建構性--無論是在台灣島嶼上的建構或者我對他人的揣想,在這三位歷經不同歷史時段的老年人身上,認同無用;過多混雜和難以歸類的經驗,尋找認同突然顯得相當暴力與篩選。事實是,我永遠都瀝不掉我奶奶對日本文化的懷想,即使她說「我們就是台灣人」,而下一句話出現的卻是「當中國兵啥也沒有」;而林新羽的達悟族傳統涵蓋了一切生活,險些在白色恐怖中身亡,卻仍始終作為一名國民黨員;正當我們設想外省族群的祖國時,劉胡克琴奶奶卻不停重複「在台灣很好啊!台灣不冷!」毫無回到大陸生活的意願,氣候彷彿成為她願意選擇所屬國家的來源。
「民國百年」到底是誰的民國、誰的百年?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 使用 Google 閱讀器訂閱 [POTS]
- 開始使用 Google 閱讀器,輕鬆掌握所有您最愛網站的最新資訊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