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vid Wescott · 譯者 Leonard
· 閱讀原文 [en]
3月17日更新
Josef Oehman的原文(連結見下文)顯然在作者要求下移除,該文經大幅編輯後,重新發表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核能科學與工程部落格,他的原文是依據當時情況而寫,當時福島只有一座反應爐出現問題;他對於放射線可能外洩的看法在新版文章已刪除。原本轉載這篇文章的Jason Morgan目前希望讀者前往麻省理工學院閱讀更新版文章:
mitnse.com網站的文章是最正確版本,各位可看出前後版本差異不少,這篇文章並未追蹤或說明3月12日之後的事件,隨著事態不斷演變,許多人都與我分享他們發現的內容,皆為事後諸葛。
nature.com網站The Great Beyond部落格中,科學部落客非常密切關心現況,Geoff Brumfiel不時更新反應爐附近及稍遠地區的輻射濃度,他在3月17日的訊息指出:
NHK報導福島縣境內輻射量升高,福島市位於核電廠西北方65公里處,明顯在撤離區之外,政府測得當地輻射量為每小時0.0139毫西弗,這遠超過標準值,相當於每年120毫西弗,若長期接觸,將會威脅人體健康(更多數據請見這篇文章)。
很多人當然希望獲得迅速又正確的資訊,包括確切輻射劑量以及相關意涵,Geoff Brumfiel在3月16日試圖分析,這些輻射量對大眾有何意義:
NHK電視台今天報導,距離核電廠西北西方25公里處測得每小時0.08毫西弗,簡單計算後,相當於每年700毫西弗(即0.08毫西弗乘以24小時乘以365天),這項劑量很嚴重,但似乎比原本想像輕微。福島核電廠的輻射似乎是間歇出現,所以不會長期維持每小時0.08毫西弗;此外,民眾必須一直站在戶外長達一年,才會看到影響。
實際而言,人們都會盡可能尋找遮蔽物,大幅降低自己接觸輻射的機會,此外,人們待在戶外時,只要服用碘片、做好簡易防護措施(例如穿著長袖、進屋時脫下外衣),就有很大助益,若是如此,0.08毫西弗應該不必太過擔心,不過搜救人員若長期在外,比較可能出現問題。
如我所述,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昨天下午指出,平均輻射量為每小時0.000144毫西弗,這是標準值的一倍,但首都民眾需要擔心嗎?不必。
舊文從此開始
3月11日,日本本州東岸外海發生地震,隨後造成海嘯,不久後福島核電廠傳出爆炸,令外界大為恐慌,不過科學部落客對此事回應顯得格外謹慎。
Barry Brooks在bravenewclimate轉載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Josef Oehmen的長文,原本是由Jason Morgan發表,兩人均支持核能,認為主流媒體報導核電廠「部分爐熔」過於誇大且充滿謬誤,作者依據他在媒體上所見表達看法,也立刻安撫民心:
無論是之前或之後,都不會有大量放射線外洩。
平常搭乘長途班機,或是飲用來自高輻射自然環境的啤酒,都會接觸到放射線,所謂「大量」是指比這種情況更高。
嚴重,但反應過度
呼應上述文章所言,情況嚴重但社會反應過度,David Ropeik亦在Scientific American Guest Blog撰文,他指出,媒體將福島核電廠對比烏克蘭車諾比事件,也比較日本廣島和長崎在二次大戰兩次原子彈爆炸:
研究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經驗即可得知,他們歷經極高濃度的輻射線,遠比福島第一核電廠嚴重(也超過車諾比事件),核能的輻射離子雖是致癌物質,但相對較於微弱。
他提到許多客戶對核能的興趣,也在文中一一揭露。
Rita King也在同一部落格中,從基礎開始說明何謂「核能爐熔」,並解釋福島與車諾比兩者間的差異,她另提及支持與反對核能人士的強硬立場:
輿論對核能的看法分為兩極,產業界支持者的舉止彷彿絕不會出錯,而反對者害怕會面臨核能災禍,仍深信舊核電廠是定時炸彈。
Sharon Astyk在Causabon's Book部落格說明這種情況,認為這種事件應可事先防範,且急難計畫必須在決策中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我在思考日本現況時,忍不住一直覺得「難以置信」,這場地震規模如今上修到9.0,接續還有海嘯與核電廠危機,一如Nicole Foss的文章明言,福島核電廠事故並不是隻「黑天鵝」,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警告在如此地震頻仍區域興建核電廠很危險,核電廠本身也有許多安全顧慮,我們 都知道,這座電廠當初規劃時,便無法抵抗如此巨大的地震。
各種對話
科學部落客也在討論核能的益處,例如Scienceblogs.com網站上的Mike the Mad Biologist以及James Hrynyshyn,兩人都不觸碰當下事件,試圖比較核能的優點,以及社會為了提高供電、降低需求,所能採取的種種步驟。
Mike the Mad Biologist認為,核電產業已開始發展另類核能,以釷取代鈾,雖然仍有種種科學障礙,但造成的核廢料較少,這種金屬的產量也較高;他亦指出,美國民眾必須大幅改善生活方式,才能明顯省電:
若要減少用電,其中一項最佳方式,就是從缺乏大眾運輸工具的獨棟房屋,換到鄰近大眾交通設施的公寓,居家用電與運輸占能源用量的三分之二,換言之,我們必須大規模離開郊區,重新回歸都會。
由於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他認為核能是「次佳選項」。
Hrynyshyn建議比較核電與其他替代性能源:
我覺得應比較核能與及其他潔淨可再生能源的利弊,太陽熱能電廠最糟情況會如何?縱然是風力發電工程師最大的夢厭,與核能相比也不值一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