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革命」後 關注消失與重生的文化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回PeoPo首頁 - 最新新聞 newstory 著 (日期為 2011/3/22)

中時調查採訪室採訪鍾肇政合影。前排左一高有智,右一郭石城、後排左一何榮幸、左二黃哲斌、右一謝錦芳。 照片/何榮幸提供

中時調查採訪室採訪鍾肇政合影。前排
左一高有智、右一郭石城、後排左一何
榮幸、左二黃哲斌、右一謝錦芳。
何榮幸/提供

【記者楊宛瑜/台北市報導】你也許不曾聽過STAYCOOL、農村武裝青年這樣的樂團,也不知道在台灣有一間生態綠咖啡和集集生態社區家園,更不知道他們究竟都在做些什麼。但現在你可以透過一本名為「我的小革命」的書去了解,原來有人組了一個樂團用力的唱出台灣農民的心聲、有人為了實踐公平貿易的理念,辭去原本的工作投入完全陌生的咖啡領域。「我希望能透過這些報導,傳遞公民社會的理念。」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何榮幸說:「重要的是能帶動由下而上的改革行動。」

台大社會系畢業,一九九一年踏入新聞界,曾經擔任過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台灣記者協會創會會長、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的何榮幸,在經過十八年的記者生涯之後,希望能進行自己所理想的調查報導,於是在二○○八年召集了幾位同仁一起合作,成立調查採訪室。二○○九年一月,「我的小革命」專版正式於每周六在中國時報刊出,專門報導台灣社會那些為理想奮鬥、革命的動人故事。
二○○九年十月,由「我的小革命」專版集結而成的第一本書「我的小革命 相信夢想,相信自己的內在力量」出版,引起迴響。總統馬英九更因此於二○一○年先後造訪了其中所報導的生態綠咖啡等,並捐款給書中二十多個團體各二十萬元。第二本「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也於二○一一年二月出版,預計二○一一年四月,第三本「我的小革命 綠色生活」也將問世。何榮幸表示,當初成立「我的小革命」專版就有想出書的計劃,但原先預期只會出一本書,能夠持續「我的小革命」專版兩年,並出版三本書,對何榮幸來說「這已經超過我當初預期的成果了。」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現為自由記者的黃哲斌,也曾是調查採訪室的一員,他表示,原本專版的名稱定為「我的新生活革命」,但經過討論後決定更名為「我的小革命」,一方面較為簡短有力,另一方面也暗示著從個人開始,人人都可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場小革命。在專版的內容上,他們也曾經考慮要與《生命力新聞網》、《小地方新聞網》及《全球之聲》合作,但因為版面與篇幅的關係,最後只好捨棄。

關於「我的小革命」專版裡這些動人故事的出處,黃哲斌說:「有時候是我們去找故事,但也有的時候是故事會來找我們。」,他舉自己所寫的《泥娃娃巴奈 台東耕耘音樂田》為例,當初透過台灣好基金會得知在台東有一個叫鐵花村的地方,提供台東當地音樂家一個音樂創作與表演的舞台。但在前往採訪的時候,他發現,促成鐵花村誕生的原住民歌手巴奈,她的故事更為動人,於是他得到了一個新的故事方向,透過巴奈帶出鐵花村成立背後的吸引人的故事。

何榮幸也表示,除了調查室成員們各自提供的線索和網路上部落格與朋友們的介紹之外,主流媒體的邊緣角落也是他們線索的來源。他舉例,《十年抗爭 米酒終降價》這篇,就是他在閱讀中國時報上一篇讀者投書時得知有「反對米酒不合理漲價行動聯盟」後,決定要寫這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但事實上,我們捨棄不用的稿子比我們刊出來的稿子還要更多」,何榮幸說:「那些被捨棄的故事都很感人,但問題是它們都缺乏核心價值」。沒有「核心價值」就無法提出具體行動方向和理念給讀者,促使他們跟著一起做出屬於自己的「革命行動」,這也讓調查採訪室不得不放棄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目前,「我的小革命」暫時休版,改為不定期出刊,何榮幸與調查採訪室的同仁決定推出新的專版,名為「消失與重生」。「我們希望藉由這塊專版挖出在各族群的文化與事物,背後那個具有意義的古老價值。」何榮幸說:「就像第一個將刊出的獵人文化,重點不在狩獵,而是原住民獵人對生命及大自然的尊重與珍惜的態度。」

未來,「消失與重生」這塊專版還將繼續介紹鉛筆、產婆等在台灣正逐漸消失的文化、事物,一方面藉由報導告訴大家現在還有誰在為保存這種文化而努力,這些文化又如何新生;另一方面也介紹這樣的台灣文化價值對台灣的意義。何榮幸說:「我的小革命在功成身退後,我希望能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讓大家去看見台灣。」

楊宛瑜/製作

延伸閱讀
高潮來了
鴕鳥手記
【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好康報報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