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作者 David Wescott · 譯者 Leonard · 閱讀原文 [en]
日本與世界各國都在試圖理解,這一連串的地震、海嘯與核危機後續效應,科學部落客則從事實切入,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事件成因。
地球變形
理論天體物理學家Ethan Siegel在Starts With A Bang!部落格提出基本說明:
地球結構就像是巨大、球形的千層糕,核心多由鐵與鎳組成,密度最高;地表岩石圈密度最低…地球若想維持最大穩定度,最好能像 是洋葱,讓密度最高、最重的部分位居核心,然後密度逐漸愈來愈低,每一層也是愈緊密愈好,就像石頭會沉入水中、冰山會浮在海上、氦氣球會飄在空中…可 惜地球目前並非最穩定的狀態,不過長期而言,重力仍試圖讓地球逐漸穩定,將密度較高、規模較大的區塊一步步拉近地心,讓重量較輕、密度較低的區域漸漸抬 升…從能量而言,這就是每次地震發生的情況。
現居美國芝加哥的地質學家Chris Rowan則在Highly Allochthonous部落格上,說明日本震災的基本原理:
上星期五的地震撼動全世界,震波傳遍北美地區,連英國亦有記錄,匯整全球地震儀的資料後,即可利用像海灘球的斷層面解,分析地球在這段時間的變形情況,如下所示,此次地震的斷層面解中出現擠壓情形,沿著淺層的西隱斷層或深層的東隱斷層壓縮。
包括Discovery News的Irene Klotz在內,許多科學家都指出,因為密度較高的物質向地心位移,令地球自轉速度加快,讓每天時間出現細微變化,原理就像溜冰選手或舞者轉圈時,利用曲臂加速一樣。
John Horgan則在Cross Check部落格指出,可惜科學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尚在不斷嘗試與努力,科學家整理過去地震資料,試圖發掘規律與預兆,但至今都行不通:
許多人提出各種預測方式,有些亦進行測試,例如觀測地下水位變化、具放射性的氡氣排放量、岩石受擠壓時發散的地光 (fractoluminescence)、異常潮汐活動、低頻電磁波、異常動物行為等,日本曾進行長期觀察鯰魚的實驗,認為這種動物對地震之前的電磁活 動很敏感,但這些方案至今都不可靠。
不過科學仍已從地震手中搶救許多生命,工程學領域便已有長足進步。
海嘯慢動作重現
無數人們均已透過有如超現實的片段,看到驚濤駭浪如千軍萬馬向海岸洶湧而來,吞噬城鎮與農地,甚至將起火建築物拖入水中,民眾很想知道是什麼力量導致滔天巨浪,科學部落客則試圖解答。
地球物理學家Mika McKinnon在GeoMika解釋海嘯原理,並比較海嘯、潮汐與風浪有何不同。
Th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去年上傳一段影片(經Punctuated Equilibrium轉載),說明海嘯時的水流情形。
紐西蘭部落客Grant Jacobs也提供多種來自美國政府海洋與大氣局及其他單位的資源,包括預測與警示系統,也有一份互動地圖,標示美國在各地追蹤海嘯的浮標位置。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 使用 Google 閱讀器訂閱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開始使用 Google 閱讀器,輕鬆掌握所有您最愛網站的最新資訊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