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1)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小地方新聞網 admin 著 (日期為 2010/12/5)

別開生面的跨國合作計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民博)於2009年5月15日簽訂長達3年之合作協定,共同推動民族與民俗文化遺產之研究及教學工作,

第一階段,於2009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台舉辦「2009民俗與民族文化的蒐藏講座與工作坊」,邀請民博吉田憲司教授、福岡正太副教授、日高真吾副教授等前來台灣授課,並進行田野調查與研習工作;

第二階段,北藝大與民博繼續在2010年8月29日至9月3日,於日本舉辦「2010民俗與民族文化的展示講座與海外考察課程」,除兩天半於民博之研習課程(包含參觀民博之常設展及典藏庫等),配合課程主題,拜訪大阪歷史博物館、滋賀縣立琵琶湖博物館、財團法人竹中大工道具館、大阪市立住居博物館等,另預留一天時間讓學員自由參觀大阪市及周邊之重要博物館。

民博於1974年成立,1977年正式開館,原初的收藏品來自於1970年舉辦大阪世界博覽會時,由參展單位帶來的各國民族及民俗、文物,「致力於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並透過收藏及保存民族學物件及公共展覽,以促進對於全世界之人民、社會及文化的共同理解與意識為目標[1]」;

民博自2004年4月起隸屬於大學共同利用機關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並負責國立大學法人「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之地域文化學及比較文化學的博士班課程,有六十位民族學及相關領域之學術研究人員,吉田憲司教授表示,目前民博大約有四十位博士生,因為從事田野調查的關係,只有大約二十五位博士生經常在館內。

minzu01

民博園區之建築外觀(上),以及本館入口處之水域空間(下)

min2zu02

換言之,民博不但是國家級的文物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機構,也是高等教育之人才培育基地。這樣一座聲譽卓著的文化機構,近年對於既有的展示手法,進行許多的反省與檢討,吉田憲司教授於課程中表示,世界上的民族學博物館,多半是由自己的文化出發,再去看待其他的異文化,近年來這些被展示的異文化,也開始提出詮釋自己文化的主張;民博一開始是希望呈現一個縮小的世界旅行,但是,這樣的目標已經越來越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如何面對異文化,以及思考自己與異文化的關係。

民博在開館二十年週年推出與英國大英博物館共同策劃舉辦之「異文化的視野」特展(分別在1997年9月25日至1998年1月27日,以及1998年2月11日至4月12日於民博與位於東京之世田谷美術館展出),主要構想是將大英博物館之民族誌展覽室在日本進行重建與重現,運用大英博物館的資料及照片,輔以民博及世田谷美術館的藏品,並以非洲及大洋洲作為主要的展示主題-歐洲人對於兩者的印象,前者是荒地,後者是樂園,無論如何,都是屬於最遙遠的地域及世界,此項展覽特別把非洲、大洋洲及日本放在一起,展現四大主題:

(1) 大英博物館的非洲、大洋洲及日本。

(2) 非洲人、大洋洲及日本人眼中的西方。

(3) 日本人眼中的非洲及大洋洲。

(4) 跨越文化的當代世界。

此項展覽之日方負責人吉田憲司教授表示,開展後,接到很多的抗議,包括:燈光太昏暗、展覽品太多、解說牌太小等,後來就特別說明這是大英博物館展覽室的重現,雖然消解抗議的聲浪,但是,還是解決不了大家的疑惑;因為這項特別的展覽,民博自2008年起,開始進行常設展區的全面更新作業,預計要花費六至七年才能完成(目前非洲館、西亞館、音樂館及語言館已經更換)。

minzu03

民博完成更新後之西亞館(上)及語言館(下)

min2zu04

吉田憲司教授表示,民博過去以地域及主題進行展示的規劃與設計,並沿用西方的觀點與操作方式,缺少當代收藏會讓文化停留於靜止的狀態,缺少動態的演變,也讓觀眾只看到大量的物件,卻無法理解使用物件的人與生活,此次展示調整方針包括:

(1) 更重視各區域與世界的連結及與日本的連結。

(2) 移除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

(3) 凸顯各文化與當代社會的連結。

(4) 與文化擁有者共同策劃展覽(邀請非洲8個博物館擔任顧問,每年會到民博進行交流)。

(系列待續)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1] 資料來自民博官網:http://www.minpaku.ac.jp/english/aboutus/#history,點閱時間:2010年11月15日。

系列閱讀:

試探民族與民俗展示的未來性(2)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好康報報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