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狼煙再起 要政府道歉.完成自治法

狼煙再起 要政府道歉.完成自治法:

狼煙再起 要政府道歉.完成自治法
牯慕瓦旦/巴浩】
發出怒吼、高舉弓箭向天空放射,這是2008年1月22日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號召十幾個卑南族部落族人前往台東縣政府抗議,因為不滿2007年底12月31日舉辦卑南族年祭大獵祭期間,卡地布族人合法申請狩獵卻遭森林警察鳴槍追捕,卑南族不堪在自己傳統領域狩獵卻遭到屈辱,發出怒吼。
不過台東縣政府法令的問題還有待中央解決,引起更大的反彈,由於各部落都曾在自己的傳統領域遭到現行法令的重重限制,原住民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自主權、狩獵權、生存權不斷被剝奪,狼煙行動聯盟2008年2月28日號召串連各部落站出來施放狼煙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台東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施放狼煙對於大獵祭期間在自己的傳統領域遭到追捕的屈辱要求要回尊嚴。
排灣族的拉勞蘭部落也響應,要求政府尊重原住民族基本法。因為在傳統領域採取櫸木遭到法辦的新竹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泰雅族人也挺身施放狼煙。
飽受核廢料所苦的蘭嶼達悟族人當年也沒有缺席,夏曼 媚巴納獨自在朗島的海邊,升起狼煙響應台灣島上的各部落,要求政府還給他們蘭嶼海域的捕撈權、禁止其他漁船進入蘭嶼海域濫捕飛魚、更要求核廢料遷移。
不僅在自己的部落放狼煙,2008年3月8日各族群響應為尊嚴而走,308遊行大家從各地出發,前往台北自由廣場,大家在頭上、在手臂帶上寫著尊嚴字樣的白布條,要向政府發出怒吼爭取落實原基法以及原住民族的自然主權。
當年將近一千名的族人走向凱達格蘭大道,還有八名族群代表進入總統府與台灣領導人當時的副總統呂秀蓮對談,雖然呂秀蓮再三強調他對於原住民族的誠意與尊重,但把問題丟給人下一屆的總統候選人。
2008年原住民族人為狩獵權、傳統領域以及生存權發出怒吼,走上街頭、走進總統府但都沒有獲得政府善意的回應,2009年2月28日再度發起狼煙行動獲得更多部落的族人響應,從部落到都會區要求政府尊重原住民族的權益,這項狼煙行動從2008年開始至今邁入第五年,2012年原住民族人再次發動狼煙行動就是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對錯誤的殖民滅族政策公開道歉、尊重台灣原住民族意願盡速完成制定原住民族基本法相關子法。

大城市中,看不見的村落

大城市中,看不見的村落:
大城市中,看不見的村落

a.. 2012-03-05 01:18

b.. 中國時報

c.. 【鍾喬】

每一座值得向世人訴說其傲人故事的城市。必然因為它的背後有著生動的記憶。然而,慾望之網所纏織起來現代化場景,卻愈來愈在商品市場的邏輯中,找到自我合理化的­治理機制。
師大商圈在地景商品化與房地炒作的雙重加碼下,再度讓台北做為一個有文化想像的城市,直接面臨了過度消費化的衝擊。處理不善,將導致資本巿場全面攻佔文化生活需­求的不堪後果。
做為夜市的師大商圈,近些年來的改變,讓人目不暇給。主要在於:原本既具備文教特色且富涵庶民特色的街區,突而走入一種擬態式的光景中。紛紛裝扮成光鮮亮麗的後­現代外觀。也許,就市府發展城市觀光的想像而言,恰符合媒體鎂光燈快門的閃爍亮點,也呼應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潮流。
不是文創產業不好。也不能以二元對立去看產業一定扼殺文化,關鍵在於創意如何對待記憶。如果,創意只取記憶的生意經。倒頭來,這「經」雖念得商機幾許蓬勃,卻眼­見文化煙消雲漸散。
就以夜市為例,它就像傳統市場,以飲食的日常帶領人們回到身體記憶的親切感中。這樣的親切感,一旦被造假了,便很容易穿梆,失喪了生活美學的氣味。眼前的師大夜­市,是連造假的親切感也一併被拋棄了!輸入了高級精品風潮,像在打造一個城市新光景的風潮。
區塊活保存的立意,可以與聚落活保存產生連結性的想像。就拿這兩年備受矚目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為例,回顧一九九○年代初期,原本是在城市現代化風潮下,差些­便要被剷除的違建,歷經折衝終而被保存下來。當然,它無庸置疑,絕對是官方與民間都市社會運動,在對峙後,改採「對話」機制的產物。它曾歷經抗爭,也曾在強制驅­離中,留下公權力施壓下的負面印象。
但,回到文化治理的角度,便很難不去訴說「對話」之於城市記憶,所帶來的種種可以進一步去肯定其價值,並進而展開反思的層面。夏鑄九教授,做為極力主張城市聚落­活保存的專業者,對於寶藏巖曾是台北底層生活的記憶,用曾經走過第三世界經驗,來確認城市有沒有自信這件事,是相當具有啟發性的敘述。因為,落後、貧困、違章所­交織而成的意象,就城市發展的主流規章而言,都是市場化的絆腳石,不去之不足以引進創意產業及觀光風潮。
只是,當我們深究其脈絡,便也可以回頭去問:如果,寶藏巖在成為國際藝術村的過程中,未經深思藝術家與居民如何共生的情境,便不會有活的記憶在這城市邊緣的文化­地景中。換言之,若以「剝皮寮」為例,那些被人為造景下所架設出來的昔時風情,僅僅更言明了城市在缺乏自信心下,有效率地消費了庶民生活的共同記憶罷了。
寶藏巖曾經貧窮且是違章的記憶,以一面至今仍聳立於新店溪岸的「歷史斷面」,向一心朝向在國際上被看見的台北市,訴說一則底層老兵、城鄉弱勢移民活過從前的故事­。這個故事裡,因為有胡伯伯、白爺爺以及村裡留下的二十一戶人家,得以見證除了一○一摩天高樓的資本競比之外,這個城市還有不能被任意抹殺的底層記憶,這才使得­它不致於被觀光的潮流,瞬間給淹沒了。
寶藏巖是這城市中「看不見的村落」。這村落就像一面鏡子,照著其它即將展開聚落保存的區塊與空間,不在市場經濟對於文化場域的資本殷求下,失去其社區、庶民的現­實景觀與精神面。
就這層意義而言,它恰映照出師大商圈住與商之間矛盾、衝突。並提供類似眷村聚落活保存的規劃,以珍惜「看不見」的記憶,而更能創造「看得見」的文創生機,而非僅­以商機來界定一個城市的進步。(作者為差事劇團團長)

知本國小舞碼 控訴公所遷墓令

知本國小舞碼 控訴公所遷墓令:
..〔自由時報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台東縣知本國小師生昨天在全國學生舞蹈比賽,以舞碼「家.枷」表達對台東市公所未與民眾溝通、強遷卑南族祖墳的不滿與悲憤,指導老師高雅玟說,祖靈對族人有深沈的文化意義,遷墓令整個卡地布部落惶恐不安,舞劇結束時,小舞者們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相擁而泣,久久不能自己。
卡布地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明仁欣慰地表示,老師教得很好,讓小朋友對卑南族的文化傳承、與祖先的臍帶關係,因為這齣舞劇產生深刻認識,評審在參賽廿九隊中,給知本國小優等第二名高分。
高雅玟說,能不能得獎還在其次,她希望卑南族的學童能透過舞劇,體認土地是傳統宗教祭儀和生命禮俗、文化傳承的命脈,感受到這塊土地與部落的關係,最後才能「抬頭挺胸告訴別人,我們是與土地共生的擁有者。」
高雅玟說,「家.枷」的故事正發生在知本的卡地布部落,九十九年九月一日台東市公所在未與當地居民取得溝通共識前,逕自於埋有祖先屍骨的知本公墓公告「台東市第六公墓遷葬案」,強制墓主在一百年五月底以前完成遷葬,否則未於期限內遷葬者,市公所將以無主墳墓辦理,引起當地族人們的不滿與憤慨。
知本國小今年參加全國學生舞蹈比賽,特別將這段文化歷史改編成舞碼,演出時,卑南族的旅北同鄉會和台東的部落族人,特別到場為小朋友加油打氣,舞劇最終族人難抗公權力,無奈仆倒在地哭泣,象徵官員的舞者蠻橫地用榔頭將墓碑敲碎,台下的族人也跟著淚流滿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