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我們還需要圖書館嗎?

我們還需要圖書館嗎?: "

最近圖書館的議題在網路圈有不少的討論。 e的23事 ( @sophiepa ) 、inside黃文彥這裡幾篇都有相當精采的討論。看完忍不住也想來寫寫自己的看法(再次附註:我是出版業的門外漢,意見大家看看就好,有錯煩請指正)



劍橋大學圖書館一景(via Flickr


狀況簡單來說就是:在電子出版的時代,圖書館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圖書館現有的功能是:每年用固定經費採購書籍,買到的書免費提供民眾借閱。但電子書時代,書的複製流通成本極低,若沿用原本的借閱模式(同時之間只有幾個人能看),讀者覺得莫名其妙;但若提供無限借閱,出版社會跳腳;那提供有限次數的借閱(一本書借完26次後會自動銷燬,圖書館得重新購買),又有人認為違反知識分享本意。總之,怎麼說都有人反對,找不到皆大歡喜的方案。


討論串:


e的二三事:ebook business = on demand business

電子書生意=即時滿足生意


Inside:由電子書借閱的本質,論「On demand business」的應用與否

宅 與不宅之間:群眾外包的電子書圖書館


看完討論串,突然有個疑問。大家都曉得現在出版業遇到的問題跟十年前的音樂產業很像。那麼音樂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圖書館”(或說類似的數位典藏概念)這回事嗎?然後它的下場又是什麼呢?


想一想,好像有一點點脈絡。如果說最早的數位音樂圖書館,是 Napster ,有人反對嗎?


我們先撇開盜版這問題。當音樂開始數位化,當人們開始發現音樂檔案可以交換,有人就開始動了腦筋:我們能不能建一個網路,讓人們自由(而且免費)的交換手上的音樂檔案?


這就是 Napster 的由來,對吧?從檔案量、從使用方式(免費下載),我們能不能說它是最早成名的數位音樂圖書館(除去他是違法的這件事)?


如果這件事換到電子書上呢?雖然現在各家格式不一、 DRM 也搞得大家很痛苦,但如果格式終究會統一,檔案在每一種閱讀器(如果書用 HTML 5 寫,搞不好瀏覽器以後也支援)都能看,會不會有一隻 App 出來,然後…來搞”免費交換”這回事?


如果這隻 App 本著就是盜版的精神,完全不管版權,介面又寫得簡單,那它就很有可能變成電子書時代的 Napster …然後,你說它是不是取代了圖書館的功能?


到時候我們還需要圖書館嗎?


再繼續往下想。音樂產業後來告倒了 Napster ,又陸續搞倒了幾個仿效的如 AudioGalaxy 、 KaZaA ,再經過一番洗牌,現在變成兩種模式:


第一種,以 iTunes 、 Spotify 為首,由正派公司經營的線上音樂商店,強調正版、音樂資料庫豐富、整理齊全,搜尋方便,只是要收錢,而且可能限制裝置使用數。


第二種,以 BT 、 eMule 為骨幹,各大論壇(譬如 The Pirate Bay ,還有台灣網友熟知的 VeryCD )為皮的盜版分享網路。好處是免錢,壞處是下載過程麻煩。


這麼多年下來,這些論壇可能被告倒,但是以 P2P 為骨幹的盜版網路因為其匿名性的保護,根本就無法趕盡殺絕。


(其實還有第三種,就是直接 streaming 串流播放的盜版音樂站,但是這個對唱片公司影響太大,往往一出頭就被告倒了,或是一直躲躲藏藏。)


這種方式可不可能存在於出版業呢?個人覺得似乎是蠻可能的。現在出版社不就正朝第一種形式邁進?至於盜版,不也朝第二條路邁進?


站在知識分享的角度,其實第二種比較像是圖書館呢,但是各種以公益為名的圖書館不可能來搞盜版。要走第一條路的話就跟出版社、書店重疊了。


所以圖書館,有任何角色適合它呢?或者這樣想,如果要做好書籍典藏,需要以圖書館這樣的形式存在嗎?


而且不要以為 BT、eMule 的典藏能力就比較差。 對岸的 VeryCD 曾經發起mp3共享計畫,把許多經典專輯通通以數位方式分享出來。我曾在上面看過許多在一般唱片行都很難找到的專輯:早年的台灣百大專輯,全部都有毫無遺漏,而且許多格式竟然還是 APE loseless 的呢…












加入MMDays在facebook的粉絲團 隨時閱讀最新文章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