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文化人想尋找回那些屬於文化的價值

文化人想尋找回那些屬於文化的價值:

http://thetu.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資料來源「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聲明


—敬邀參與籌組「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敬愛的高等教育工作者:

這幾年來,我們已親身經歷了台灣高等教育的沈淪。作為其中的勞動者,我們逐漸體會到,要改變這些現象,既不可能依賴身陷市場競爭中的學校公私營企業,更不可能依靠科層管理制下的國家教育體系。唯有我們自己站出來,才有真正改變的機會。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台灣高等教育是新自由主義、過去僵化教育文化的遺緒、教改運動、以及教育官僚化所形成的共錯結構。只有作為勞動者的我們自己站出來,才有可能創造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環境。

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向新自由主義的傾斜已經很明顯了。在「減少干預、市場決定」的方向下,教育愈來愈商品化。除了不斷上漲的學費,許多學校還透過招收在職生、陸生和國際學生來賺取學分費。大學裡的設備和人員,逐漸變成賺錢的工具,出租校地、禮堂、球場,甚至便宜輸出建教生。有些學校則枉顧學生受教權益,刻意不聘用正式的教員,而透過專案、兼任等名義,壓榨新科博士,把創造力豐沛的年輕學者當成廉價勞工。校內各級職員人力也逐漸緊縮,以約聘僱、工讀生等種種不穩定的僱用形式,來維持常態性的工作。研究生的獎助金大幅縮水、甚至取消,學生打工成為常態,愈是私立學校、勞工階級出身的學生,愈得透過額外的工作來維持自己的學業。

教育商品化進一步加深社會的階層化。都會區高社經地位的家庭有能力透過補習、競賽外包,讓下一代進入五年五百億的優勢學校;而鄉村地區、農工、中低社經地位的子女,卻必須付出昂貴學費,購買次級的教育商品、以及一張浮濫貶值的學歷證書。公私大學之間資源分配不均,強化了城鄉、階級、族群差異。大型學術企業,除了具有不平等的競爭優勢,還透過BOT、委外、多角化經營等名目累積資本;而中小型學術企業,則以非都市土地炒作、非典型僱用、建教合作等方式開源節流,勉力苦撐。在這種市場狀況下,政府甚至在面對自己發動的薪資調整方案時,都兩手一攤,要求各校自行處理。政府完全不肯正視教育商品化的危機、不願面對教育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的問題、漠視新一代學者的苦境、放任基層職員過度勞動、學生學業維持困難,但卻有充足的經費去編織世界百大的幻想!

當前的學術評鑑制度,也與此新自由主義潮流密切相關。它讓知識份子降格為特定期刊文章的生產機器,並建立起層級化與規格化的學術生產線。發表數量成為評價教師生涯成就的唯一標準,讓許多真心奉獻於教學的人遭受制度性嘲笑、羞辱、甚至解僱的命運。教師逐步失去教育哲學的思辨、道德的視野、與批判現況的能力。無數學生已見證愈來愈多無心於教學的教授,不幸的是,學生自己也在高等教育的生產線上,扮演著最底層的異化勞工。校方行政單位搖身一變成為論文數量的檢查員,原先輔助教學的行政角色,竟成了監督績效的管理者,鞭策論文生產績效落後的教授賣力向前。教師做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不復可見,大學做為引領社會進步的良心也澈底淪喪。
在高等教育新自由主義化的同時,我們也將在數年內目睹少子化的衝擊。2016年時,現有的32萬大學生將會劇降至27萬,然後在逐年震盪中,於2023年降到20萬人,預估十年內將有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機構關閉。這將伴隨著大量學者與職員的失業,上萬家庭陷於經濟困頓之中,無可估量的知識與技術能力流失於高等教育體系之外。面對如此嚴峻的未來,教育行政體系竟然還指望靠「市場」來解決!完全未意識到這是人才資源浪費的社會經濟危機,也是整個台灣高等教育制度存亡的關鍵。作為知識份子、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我們親臨教育現場,目睹教育的危機與社會的沈淪,又豈能無動於衷?

從過去高高在上的學術象牙塔走出來,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公共知識份子,更是學術市場中的勞動者,只有團結所有教育的勞動者,組成全國性的產業工會,才能跳脫誤人子弟的歷史挫敗,挽救台灣高等教育沈淪的命運。讓我們振臂疾呼:

拯救台灣高等教育!反對教育商品化!停止錯誤的評鑑政策,合理增加並公平分配教育資源,提升教學品質減緩少子化的衝擊!
台灣社會需要一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工會,一個得以保障合理工作環境與尊嚴、同時捍衛高等教育專業品質的工會。我們歡迎所有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加入,不論你∕妳是職員、約聘僱、工讀生、研究助理、兼任教師、專案教師、各級教授......,讓我們努力恢復真正的教育精神,為台灣下一代創造一個良善的高等教育環境。
http://thetu.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