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2010臺東地區八八水災學術研討會


n   主旨:莫拉克颱風引起的豪雨在200988日 造成臺東縣等南臺灣各縣市的嚴重災情,在台東縣南區四個原住民鄉更有許多社區與農田遭到毀損。在災難發生後,台灣人民與政府即展開救援、清理家園及後續的家屋、生活、產業及文化重建等工作,一年多來獲得不少的肯定,但也有很多寶貴的多元異見值得我們採納。目前,我國已於2009年底通過以特別預算編列一千二百億的重建基金,預期在三年內執行。臺東大學在莫拉克颱風後不久,即執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八八水災災區重建輔導與建言計畫」,20108月起並執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東縣八八水災整合災害防治、人文關懷及社區重建之參與式行動研究」計畫。此外,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在八八水災發生後不久即獲得宜蘭社區大學的捐助資源,並號召青年志工協助清理災區家園。臺灣教授協會特別補助社大培力災區公民種子,對社大後續執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災區文化重建計畫甚有幫助。為了策勵八八水災災區重建的多元效能,也為了提供值得今後社區重建之參考文獻,我們特別舉行臺東地區八八水災學術研討會,邀請各界共襄盛舉。

 

n   研討會日期:2010/12/11() 900~1630

n   研討會地點:臺東大學  行政大樓二樓會議室

n   補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灣教授協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東縣政府

n   主辦單位:臺東大學、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n   協辦單位:台東縣政府、金峰鄉公所、太麻里鄉公所、大武鄉公所、達仁鄉公所、金峰鄉嘉蘭社區發展協會、金峰鄉歷坵社區發展協會、太麻里泰和社區發展協會、太麻里香蘭社區發展協會、大武鄉大竹社區發展協會、大武鄉旮發亞發亞嗯文化永續發展協會(愛國蒲)、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大鳥)、台東縣台灣原住民蒙恩自強協會、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台東縣排灣文化研究交流協會、基督教長老教會、世界展望會、介惠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n   報名方式 全程免費、電話報名

n   聯絡人 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郭靜雯 0922-884979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東發發了誰?】(2)邦查悲歌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台灣民間聯盟 garfield 著 (日期為 2010/12/7)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

日籍學者中村勝曾說:「土地問題是原住民社會的根本問題,土地遭剝奪是原住民問題的原點。」花東發展的困境,勢必面對原住民土地問題。一九八八年,原住民興起第一次抗爭運動,其中原因,就在於土地被剝奪。失去謀生空間,原住民在社會上遭盡壓迫,間接導致人口販運等問題;這波集結,要求政府承諾歸還他們傳統領域;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三年,也都陸續有還我土地運動,但無顯著成效。二○○五年《原住民基本法》通過,原住民索還土地看似更有法令憑據,但現實上卻事與願違。

沒有保留地的邦查

東部海岸幾乎全是邦查傳統領域,但她們卻無法擁有地權。

政府從三十六年開始登記原住民保留地、四十七年時又擴大劃編,之後陸續有原保地登記,但原保地與傳統領域仍有差異,有原保地也不等於擁有地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者劉益昌指出,邦查與普悠瑪(卑南族)除至今少有地權外,更是唯二沒有傳統領域或原保地的族群。

內政部對傳統領域的定義,含括原住民舊部落,遺址,耕墾遊地,遊獵,祖先耕種,及聚居曾經使用過土地;若以此定義推算文獻記載的原住民土地面積,共有一千六百公頃左右、佔全台土地面積四四‧九%。

師大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汪明輝說明,所謂原保地是過去國家掠劫收奪原住民土地後,再以「每位原住民可分三公頃保留地」的方式計算得來,計算基礎為當時人口八萬人;但至今原住民人口已成長至五十萬人,「原保地還是只有二十四萬公頃。」他以最保守的方式估算,全台傳統領域「至少」有一百七十萬公頃,「相較之下,原保地少得可憐。」

「邦查沒有地權,是因分類時被劃為平地原住民。」汪明輝表示,日治時期有山地保留地政策、國民政府來台後延續此政策,山地原住民較能擁有原保地。但國民政府認為邦查跟漢人居住時間已很久遠,便不再給予保留地。

「我們的存在,就代表我們一直在這裡!」

沒有保留地,沒有地權,但不代表原住民沒有私有地。刺桐部落居民林淑玲指出,部分邦查還是會去登記私有土地,但目前以台東為例,九成有邦查居住的土地都還是公有地,「因為我們要登記真的太困難!」

林淑玲指出,所有政權看似善意、願意歸還土地給邦查,但相關程序卻很不友善;「邦查是沒有語言文字的。經過日治、國民政府,語言一直在換、文字一直在換,對我們的老人家真的很困擾。」執行人員難以和原住民耆老溝通,是土地難以取得的障礙之一。

「政府都說,『不來申請登記是妳們自己要損失權益!』」但林淑玲氣憤指出,登記原保地後需要繳稅,對早期沒有貨幣的邦查來說,根本無能為力;此外,近年申請的手續更加繁複,除了水電證明、地籍圖等,竟連航照圖都得提出。「但拿出航照圖後,又說圖上看不出我們的房子在哪裡、所以不能認定,這不是很奇怪嗎?」

汪明輝直指,這就是「土地官有」政策,先將原住民的蕃地認定為「無主地」,再要原住民提出證明,「但這些東西原住民怎麼會有?所以『你(原住民)既然不能證明是你的,就是我的(政府)』。」林淑玲直言:「這種政策相當荒謬。因為我們的存在,就是代表『我們一直在這裡』!」

流浪一百年

在花東失去土地的邦查,流亡到都市、尋找與故鄉同樣環境的河岸成立部落,但又被指控佔用行水區而遭迫遷。

然而擁有私有地的原住民,也不必然一直擁有土地。因傳統領域被劃為原保地與非原保地,其中原保地又因各種理由如國土保安被劃為河川地、國家公園等,使原住民利用土地維生的方式更為嚴竣;汪明輝指出,在缺乏整體規劃情況下,原民常因難以維生而出售私有土地。

林淑玲舉例,外公便因肺積水需要養病而出售土地,目前已成為開發商建造渡假村的基地。汪明輝感嘆,失去私有土地、又沒有原保地,「讓邦查成為標準的流浪民族、全台流竄!」

阿固是崁津部落居民,崁津部落是標準的都市原住民部落、位於桃園大溪武嶺橋下。近年三鶯、溪洲、撒烏瓦知和崁津等都原部落不斷走上街頭抗爭,阿固直言─就是因為邦查沒有土地!

「我們的老人為什麼要走上街頭?為什麼?她們應該是在田邊耕田的!政府太過份了!」阿固指出,在政府眼裡,土地是東西、可以買賣;但對原民來說,土地是生命的延續。因為政策不友善、花東的邦查流亡到都市、不得已在行水區居住,卻一直遭受驅趕;但政府卻能在行水區做建設,讓她無法接受。

桃園縣府為建設桃園花卉專區,強力迫遷崁津部落,阿固悲憤透露,桃縣原民處告訴她「聽政府的話、政府的安置很棒」,但她認為:「政府的話根本是狗屁,只要聽政府的話,我們(邦查)永遠都被騙!」

阿固不是無的放矢。花蓮港口部落港口土地自救會長Lafay指出,石門段823、592地號、秀山段193、194、196、883、225、225-3等旱地都是港口部落傳統領域,政府在七十八年時公告可以增劃編保留地,部落收集資料去鄉公所申請,卻一無所獲。直到八十六年才知道,鄉公所以「保留地承辦人員流動性太大、登記資料遺失」為由,拒絕承認港口部落能擁有土地。

「明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也是邦查被欺騙的第一百年!流浪的第一百年!」港口部落、刺桐部落不是個例。政府不願歸還土地,讓邦查在11月發起「Pangcah百年戰役」集結活動、預計明年初北上凱道大規模抗議,「因為接下來,我們面臨著更可怕的土地劫難,也就是《東部發展條例》!」(待續)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往阿里山的路通了,歡迎大家多走走!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小地方新聞網 admin 著 (日期為 2010/12/2)

編按:本文為作者參加新聞局舉辦的災區參訪行程後,寫下的心得報導,往嘉義阿里山的路已經暢通,請大家多去阿里山走走,為鄒族人打氣加油!

─────────────────────────────────────────────

莫拉克颱風走了一年多,今天我回到阿里山,想來看看她;這些日子以來,過得好不好。

在烏日高鐵搭上行政院新聞局的參訪專車後,才突然意識到:「今天星期六,阿里山一定塞車的啦!」看了看手上拿到的行程資料….滿滿滿~勢必不能照著行程走吧。想不到一整路順暢無比,別說大客車,就連一般小客車都寥寥無幾。

阿里山在災後雖然積極重建,修復台18線公路坍方及受損路段,再配合交通部觀光局與嘉義縣政府推出的種種活動(如一人一千三、愛上阿里山,台灣好行巴士等等),如今看來還是無法說動旅客重遊阿里山,大家還是存有山區災害的陰影。

其實阿里山的美景依舊,路況經過一年多的重建也大致復元,途中經過台18線59K+100M處的大彎路段,山嵐瀰漫,工程人員還是持續搶修,除了感動,也很擔心他們的安危,真是謝謝他們的努力。

HOIHBUSDH
圖/嘉義真情巴士網頁

參觀「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

第一站是由鄒族青年回鄉重建的「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董事長親自接待我們,也跟大家述說了這個地方從無到有的心路歷程;這裡的員工有九成都是鄒族人,同時也是莫拉克風災的受災戶,面對突然的打擊,「優遊吧斯」可說是大家朝向新未來的起程站,整個部落不但重現鄒族的傳統建築,更有五座茶棧分別以鄒族五大元老的姓氏(梁、高、汪、石、杜)命名,其中石家茶棧展示鄒族石頭工藝家的作品,另外也收集了各個受災員工家裡的石頭,象徵凝聚鄒族人重建的力量。

DSC09757DSC09754
鄒族部落的人,依照傳統習俗,在入園時為遊客舉行祈福儀式,贈與銅片。

DSC09782DSC09831

(上)在哈莫文物館為媒體解說鄒族文化。(下)媒體記者在部落內訪問工作人員。

DSC09827DSC09824

DSC09801
重建會陳副執行長(左)與新聞局地方新聞處長(右)與大家同行。

參訪日安社區

在台18線30.5公里處,我們右手邊就看到了一排二樓半社區房子,它,就是由紅十字會所建造的「日安社區」,可能是心理作用(應該一定是心理作用),一走進社區就感覺被很多的愛包圍。這個地方-由台灣各界捐獻創造的這個地方,是台灣人的善良。

紅十字會的代表盛情地邀請我們參加社區活動中心的揭牌儀式,參與的還包括重建會陳振川副執行長以及嘉義縣長張花冠,社區活動中心是由法鼓山所認捐、冠軍磁磚提供地磚,硬體建設經費共計1,098萬5,865元,而紅十字會將負責重建項目的相關規劃、執行與管理,作為日安社區的發展利用。

接待人員帶我們看了永久屋的格局,說明第一期居民經由抽籤,陸續入住,第二、三期工程正在趕建,希望能夠快點給其他災民一個安全的家。

政府與民間結合力量,穩紥穩打的一步步重建,台灣人加油!

DSC09841

大家參與日安社區活動中心揭牌活動,並參與座談,之後由紅十字會人員為我們介紹日安社區。

DSC09885

後記:

午間的山嵐真的好美。

在讚嘆著黃石國家公園、巴洛克華麗的教堂、地中海的小鎮風光時,您可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台灣,福爾摩沙,好似小朵雛菊靜靜地、細細地、綻放的美?

旅人,其實您的腳步不用走的很遠。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