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令人驚嘆的照片露珠(30圖)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Design Swan Vivian 著 (日期為 2010/12/27)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Dew drops, the water droplets condensed from the air, are a beautiful gift from Mother Nature. They are vivid and delicate, warm and cold at the same time. They sparkle like pearls on the surface. Here, a compilation of this great photography is showcased to inspire and motivate photographers of sorts for ideas on cool photographs. Hope you enjoy! [via], [via], [via]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Breathtaking Photograph of Dew Drops (30 Pic)

Related posts:

  1. Breathtaking Aerial Photograph from Kacper Kowalski Paragliding pilot Kacper Kowalski braves freezing conditions to capture rare...
  2. Breathtaking Sunbeams Photography Like a common story you hear all the time, something...
  3. 15 Breathtaking Panoramic Photos Panoramic photography (wiki) is a technique of photography, using specialized...
  4. Beautiful Flower Photograph (20 pic) I can’t believe summer is almost gone. In this splendid...
  5. Breathtaking HDR Photography (25 pic) HDR (wiki) is short for High Dynamic Range. It is...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綠設計】寶特瓶學校的故事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ECO御宅綠活情報 Ecogoodies 著 (日期為 2011/1/2)

到處可見的廢棄瓶罐,如果不能分解,就讓它變成一座房子吧﹗有人以廢棄寶特瓶,蓋一間溫暖的家,也有人用啤酒瓶完成了一座別具風格的寺院,而需要強韌建築結構的學校,能不能也用塑膠寶特瓶建造起來呢?


在菲律賓的San Pablo市,一位專門幫窮人蓋綠房子的建築師兼社會企業家Illac Diaz,與由他所創辦的非營利組織MyShelter Foundation,一起與當地市政府共同合作,把千年無法分解的廢棄塑膠瓶,變成了一間可以讓兒童學習的教室。


透過用水混合的泥磚,放進寶特瓶裡面,就可以讓這個由1.5-2公升寶特瓶所興建起來的學校,比水泥所蓋起來的房子,不僅造價便宜,而且還堅固三倍之多呢!


而為了讓當地社區了解廢棄物再利用的價值,這間寶特瓶學校興建的過程,也發起一次收集廢棄寶特瓶的活動,讓這間學校的興建,也多了幾分社區參與及環保教育的正面意義。


把問題變成解決對策,這本來就是環保再生最重要的精神,比起高價的回收概念精品,如此建立在成本與實用為考量的公共建築,似乎更有它打動人的價值。

資料、照片:inhabitatKristel Marie Fuentes Gonzales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好康報報館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遮蔽的新聞自由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環境報導 我還會留在地球 著 (日期為 2010/12/28)

‧ 朱淑娟/2010.12.27

歲末的台北,溫暖的陽光化解了不少寒意,午後與大陸「壹報」創辦人翟明磊、「多揹一公斤」公益創立人余志海見面。沒有陽光的室內,咖啡很快就涼了,談到兩岸媒體環境,靜默的心卻是火熱。

如今大陸的新聞控制一如台灣戒嚴時代,但良知卻召喚像翟明磊這樣的新聞人奮力掙脫、追求新聞自由。然而走過戒嚴時代、如今享有新聞自由的台灣媒體,或因向政商靠攏、或因業配喪志,對新聞自由卻是自動繳械。

新聞科班出身的翟明磊,曾是南方周末記者,辛苦採訪的「明孝陵保衛戰」被撤,原因是「這稿子批評了南京市政府」,他憤而離職。

隨後創立「民間」雜誌,卻被上海文化市場以「非法出版物」抄家查扣,原因是這期刊登了土地維權運動(例如台灣的大埔事件)。翟明磊在停刊告讀者書中表示,「民間夏刊中只有一小部份批評了地方政府在土地問題上的不良舉動,我們出發點是拳拳愛國之心」,「民間有理,愛國無罪」。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好康報報館

「原住民族獵捕野生動物管理辦法」草案,保育團體指出8點不當,要求舉行聽證會釐清爭議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環境報導 我還會留在地球 著 (日期為 2010/12/21)

‧ 朱淑娟/2010.12.22

11月1日,農委會林務局依「野生動動物保育法」公告「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野生動物管理辦法」草案,保育團體認為其中8項明顯不當、,要求林務局在正式公告前,應依行政程序法第155條規定,舉行聽證,針對草案內容讓正反雙方辯論,以釐清爭議。

野保法雖明文禁止獵捕、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第18條),及非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獵捕一般類野生動物(第17條),但基於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尊重,仍開放因傳統文化、祭儀所需准予獵捕野生動物,但需事先申請經核准(第21-1條)。

動物研究會表示,這個條文自93年2月4日公告施行至今已逾6年,仍未依法制訂管理辦法,已造成各縣市政府管制鬆緊不一,完全無法掌握全國野生動物每年實際獵捕數量,尤其保育類野生動物更是深受威脅。

林務局終於訂出管理辦法,並於11月1日公告,但保育團體指出其中8項不合理之處,要求應舉行聽證。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巴西:原住民網路使用座談會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Leonard 著 (日期為 2010/12/21)

作者 Chicoepab Suruí · 譯者 Leonard · 閱讀原文 [pt]

照片來自simpindigena,經許可後使用

11月底,巴西聖保羅市舉行「第一屆原住民網路使用座談會」,由聯邦聖保羅大學原住民史暨原住民研究中心主辦,評估巴西原住民使用網路的現況。

全國各地共16個原住民族代表出席活動,多數均曾利用網路改善族人生活,Paiter Surui族領袖Almir Surui Narayamoga提到,若以數位科技提倡政治行動,原住民受惠最多,也認為這場活動討論對所有人都非常重要

在原住民的社會與環境抗爭之中,網路扮演重要角色。

Almir Surui分享他的網路經驗,照片由本文作者拍攝

在三天活動當中,每位與會者分享自己在村落裡使用網路的經驗,目的五花八門,包括宣傳活動、監控領土、遠距學習、文化交流、出生登記、申請國民保險福利、與親人聯繫、申訴等。

一如預期,多位部落客在席間報導這項活動,Daniel是亞馬遜地區Baniwa族代表,他在Baniwaonline部落格裡整理首日活動概要:

我們非常愉快,這是我們首次與彼此碰面、瞭解他人的情況,並聆聽其他原住民經歷的困難、成果、現有計畫與未來目標,也得知別人與使用網路相關的行動。

活動當中也討論尚待克服的難題Indios Online團隊指出:

與會者提到多項問題,例如連線障礙、使用政府提供的天線有何困難、電腦不足、電腦損壞、欠缺維護技術、缺乏維護訓練讓村民自己修理電腦。

我們希望能一起減少問題,Indios Online連結成員很瞭解這些困難,若能保持清楚的用途及目標,網路並不會扼殺原住民文化,原住民今日將外來的網路科技做為工具,改善族人生活、爭取族人權利。

每個人在網路與實體世界一同學習,照片來源:Indios Online,經許可後使用

座談會閉幕時,與會者同意要協助尚未使用網路的原住民,建立個人部落格或網站,也決定在網路上成立原住民族專屬空間,Baniwaonline整理最後一天活動內容及結論

在各項結論中,與會者一致同意要透過網站及部落格,建立「原住民網絡」,提議名稱為「原住民文化數位網絡」,讓原住民成為網站會員,收集已在巴西各地網站及部落格上的各種內容,用這種方式齊力支持原住民,一同分享經驗、消息、課程等。

團結照,照片來源:Indios Online,經許可後使用

未來這個網絡希望將所有原住民的網站及部落格收錄在單一入口網站裡,並預計在Campus Party Brazil 2011活動上正式推出,Indios Online說明新團體的宗旨,並張貼活動文字記錄

[…]目標是要讓外界看到原住民在網路上的活動情況,並藉此向世界證明我們確實擁有技能,可使用網路世界各個層面。

校對:Soup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美國:原住民年輕人歷史媒體計畫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Leonard 著 (日期為 2011/1/1)

作者 Juliana Rincón Parra · 譯者 Leonard · 閱讀原文 [en]

美國納瓦霍(Navajo)族透過「黃色女子」的故事影片,讓年輕人能夠連結祖先及族人歷史。

Camille Manybeads Tso影片製作過程

Waves of Change指出,Rachel Tso與Outta Your Backpack Media合作,訓練原住民年輕人學習製作影片及媒體發行,在這個案例中,Camille Manybeads Tso因此製作自己曾祖母的故事,這部《黃色女子的足跡》後來也獲獎。

Rachel也用三段影片記錄影片製作過程,呈現其中不同階段,影片後來也成為她的論文內容。

Outta Your Backpack Media協助原住民年輕人製作與發行媒體,不僅與他們的興趣相關,並反映他們關心的議題與意見,更多影片請見Outta Your BackpackYouTube頻道

校對:Soup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你們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全球中央雜誌 李明華 著 (日期為 2010/12/15)

高雄長庚醫療團在瓜地馬拉的迴響
文 王文志

醫療任務主要是前往瓜地馬拉的南部山區埃斯昆德拉省及中北部薩卡巴省共計七個鄉鎮進行巡迴醫療服務。黃慧芬醫師帶領的唇顎裂小組也同時前往薩卡巴省一所孤兒院,替六名「唇顎裂」小朋友成功施行整形手術。這兩個省都是瓜國較貧困及飽受水災的省分。

醫療團相當於一所完整的行動化醫院

我們的醫療團相當於一所完整的行動化醫院。不僅病患掛號資料及醫囑存取都在筆記型電腦執行,各科醫師電腦更相互連結系統,無論現場掛號作業、醫師執行各項醫囑作業,列印處方籤交付就診民眾再由藥師發藥,減少在繁忙的醫療站發錯藥現象,其所展現的診療資訊整合,更是過去其他醫院醫療團所未見,也讓瓜國配合的衛生部人員深表讚佩。

除了義診,各科醫師與擔任翻譯志工的當地實習醫師、醫學生進行臨床病例討論及臨床技術教導,藉由指導當地實習醫師以當地語言進行公共衛生教育及宣導,有效提升了當地民眾衛生習慣與疾病認知。牙科王嘉郁醫師15日在瓜拿加沙帕市(Guanagazapa)的一場義診中,就幫前來就診的瓜國病人拔掉100多顆蛀牙。推其原因正是衛生教育不佳,許多人不知道牙齒如何保健。

令人難忘的是,要翻山越嶺約兩小時才能到達原住民區;原住民不僅有20幾種語言,每個部落的衣著都有其特色。醫療站路況不好,不只沒有柏油路,路面又不平,午後大雷雨更引發小規模土石流,但附近村落的居民卻成群結隊花兩三個小時,徒步前來長庚醫療站,令人感動。後來連賣冷飲及食物的小販都來設攤位,現場熱鬧滾滾,有如市集一般。

副院長陳順勝一再期許醫療團員,不要因為義診的地區落後就降低醫療品質,應隨時保持最好的服務。他強調:「人道是不會因人家落後就降低標準,相信長庚所展現的豐富醫療衛生成功經驗,更可作為國際醫療衛生援助之參考。」

醫療團領隊陳院長強調:「執行醫療照護工作不需要講相同的語言,行動比講話更有效用,台灣行動醫療團在國外提供醫療援助應採長期發展策略,以傳授組織與技能知識為主,免費診療服務雖然對瓜國民眾的健康照護有幫助,但終究是有限的。一年52個星期,我們才來兩個星期,診療服務應是一種教育示範,知識與相關技能的傳授才是重點,讓醫療技術本土化,多元化、資訊化,才能救更多的人,也更有意義」。

治癒唇顎裂小朋友 讓人感動

在另一頭,由黃慧芬、鍾寬智與手術房護士黃姿熒組成的唇顎裂小組,克服各種困難,利用鍾寬智醫師自己拼裝的手動麻醉機及簡單的血氧濃度監視器,總共完成6台唇顎裂手術,讓病童家屬及提供協助的「生命的希望」創辦人牧師瓦加斯(Carlos Vargas)及瓜國醫護人員感動不已。

不知是否因為貧窮,無力照顧生下來就有身體殘缺的兒童,或是基於宗教信仰,對瓜國的馬雅原住民來說,唇顎裂病童是個不祥之兆。但天下父母心,在不忍心拋棄,又是有心無力的消極照顧之下,唇顎裂病童幾乎是處於自生自滅的情況。

「生命的希望」創辦人兼負責人瓦爾加斯牧師(Carlos Vargas)告訴高雄長庚醫院醫療團,瓜國境內尚有數百名唇顎裂病童未接受縫合。他感謝醫護人員的協助,也希望將來擴大與長庚醫院的合作,幫助更多瓜國的貧苦民眾。

「你們是上帝派來的天使!」牧師瓦加斯在宴請台灣行動醫療團時,用這句話向全體團員表達感謝。「我們每天禱告,希望上帝能派天使來幫助這裡眾多生病無力就醫的貧苦民眾,結果你們來了。願上帝保佑你們!」他以虔敬的語氣表達衷心的感激之情。

完成這項任務,要感謝許多人。感謝中央社社長陳申青肯定高雄長庚有能力承擔此艱鉅醫療任務,協助高雄長庚與外交部相關單位召開多次籌備會議。

大使館人員大力協助

醫療團如沒得到駐外單位的配合與協助,很難發揮功能。光是200多箱醫療器材的入關及搬運,就足夠讓醫療團折磨半天了。但這次由「有夠力」的我國駐瓜地馬拉大使孫大成居間協調,重要儀器很快就出關了。大使館祕書、武官及替代役男還協助搬運粗重工作或當牙科助手(主要是拿手電筒照口腔)。有人打趣說,他們十天看了幾百個cases,都可以當牙科密醫了:他們讓醫療團隊能馬上展開作業,提高不少效率。

我們也也感謝旅瓜國僑胞的幫忙,特別是台商李志仁董事長,不僅提供自己公司生產的泡麵給醫療團,更於15日瓜國國慶日當天,帶太太與女兒到義診現場幫忙做傳譯,致贈電風扇及泡麵給無法離席用餐的醫師,熱情感人。

瓜國第一夫人感性致詞

最後,第一夫人姍卓拉柯隆(SandraTorres de Colom)的談話應可以為醫療團此行下個註腳。她在接見醫療團致詞時,感謝台灣多年來給予瓜國的各項協助,除了醫療與健康照護之外,還有農業、科技、其他有關經濟發展事項及興建貧民住宅等社會公益事務。

她以感性的語氣表示,台灣一再給予瓜國援助,顯示對瓜國的支持與友誼,用言語實在不足以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她引述柯隆總統(Alvaro Colom)的話補充說,接受外人的協助要以兩倍的心意來表示謝忱,因此她也要代表柯隆總統及瓜國人民感謝高雄長庚醫療團的全體團員,此次人道救援行動,也更加穩固兩國的關係。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維基解密創辦人到底犯何罪?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全球中央雜誌 李明華 著 (日期為 2010/12/30)

新聞自由真義罩著  難定亞桑傑的罪
文 劉坤原

國際爆料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最近接二連三公布祕密取得的美國國務院機密文件,引起軒然大波。由於內容勁爆,全球媒體無不競相轉載。歐巴馬政府尷尬之餘,正試圖對網站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採取法律行動。

白宮發言人吉布茲(Robert Gibbs)說,維基解密向公眾散播機密軍事檔案,已違反聯邦法律,並危及阿富汗美軍和盟軍的安全;國務院發言人克勞里(Philip Crowley)表示,維基解密的動作是犯罪行為;司法部長霍德(Eric Holder)則宣布啟動對維基解密的犯罪調查。

其實維基解密早在2006年12月就成立,初期公布的各國機密文件,也曾造成震撼,包括改變肯亞大選結果,促成冰島國會通過資訊自由立法,使冰島成為資訊自由天堂等,只不過因爆料對象較「小咖」,未受到外界重視,直到最近踩到美國痛腳,才成為國際媒體頭條。

維基解密的「維基」(Wiki)是來自英文「What I know is」的縮寫。顧名思義,就是要把真相公諸於世。

維基目的:揭發政府及企業的腐敗與欺騙

亞桑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維基解密自我定位為世界「第一個人民情報局」,專門「揭發政府及企業的腐敗與欺騙」。他深信大眾有知的權利,決策者不能動輒以「機密」為名,便宜行事,甚至為所欲為。

亞桑傑12月初在倫敦被捕後,在《澳洲人報》(Australian)發表專文,題目叫「不要槍斃說出讓人不舒服真相的人」。他說,民主社會需要強勢媒體,監督執政者免於濫用人民的授權,而維基解密就是這種媒體之一。他強調,強勢媒體有助於維持一個誠實的政府。

他指出,美國政府要求他的外交官盜取聯合國官員的DNA、指紋、信用卡號碼、網路密碼、識別證相片等個人機密資料。說不定澳洲駐聯合國官員也是美國獵取的對象。難道這種事情不應揭發嗎?

他說,維基解密的出現,創造了新的新聞型態,那就是「科學新聞」(Scientific journalism)。也就是由維基解密與傳統媒體合作,維基解密提供原始資料,傳統媒體據以報導,讀者可以上網點閱原件,自行判斷媒體是否據實報導。

亞桑傑並引述澳洲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的名言:「在祕密和真相的賽跑中,真相似乎總是不可阻擋地獲得勝利」,強調他揭發真相的理念。

2010年7月16日,他在英國牛津應邀參加TED Talks節目訪談時,主持人安德森(Chris Anderson)問他,維基解密公布一架阿帕契直升機在伊拉克濫殺無辜的鏡頭,是否考慮到會引發後遺症?

亞桑傑回答說,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根本不需要看那些影片才知道真相;因為他們天天都在親眼目睹。這些影片不會改變他們的想法和認知,但會改變那些為戰爭付費的納稅人的想法和認知。

保護洩密源最重要

維基解密網站成立後,由匿名人士提供的爆料文件像雪片般,從四面八方飛來,累積數量已達數百萬件,平均每天約接到30件。

亞桑傑在接受安德森訪問時,坦承被文件的成長速度嚇到。他說,因為收到的爆料情資太多,他們沒有足夠的人手來好好處理、調查這些資料。

亞桑傑說,他們有幾種方法讓願意爆料者提供資料,從最先進的尖端科技傳遞,到最傳統的郵票郵寄。在高科技傳遞方面,亞桑傑說,他們使用最先進的加密軟體,讓資料在網路上轉來轉去,掩蓋足跡。

他強調,經營維基網站,沒有比保護情報提供者更重要的事情。因為只要有爆料者身分曝光的事情發生,寒蟬效應會立即發酵。

他說,其實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提供資訊者是誰。「我們從不知道洩密源,我們整個系統在設計上,就是要使我們根本無密可保。」即使在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真實身分,也會儘快銷毀線索,因為留著對雙方都不利。

專家查證  未曾遭到假文件愚弄

亞桑傑承認,維基解密的匿名報密辦法令人擔心資料的真偽。但他說,該網站尚未遭到假文件愚弄。維基解密聘用了退職的軍人和情報人員,以協助評估據稱是由軍方或情報機構流出的文件真假。

他指出,網站方面比較擔心的不是完全造假的消息,而是遭巧妙修改的真實文件。不過他說,尚未見過這種狀況。

亞桑傑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說,「為維護消息來源安全,他們分散設備,並將一切加密,同時將通訊地點和人員在世界各地移動,以適用不同國家管轄下的保護性法令。」

亞桑傑犯了何罪?美政府莫衷一是

儘管美國白宮、國務院、五角大廈、司法部都異口同聲說維基解密的洩密行為是犯罪,司法部並宣布啟動對維基解密的犯罪調查,但到底亞桑傑觸犯了美國那一條法律,美國政府至今仍莫衷一是。

至目前為止,亞桑傑遭瑞典通緝,在英國被逮捕交保,以及遭國際刑警組織發「紅色通報」,都不是因為「洩露機密」,而是亞桑傑本人在瑞典發生涉嫌性侵的案件。

亞桑傑則指控,瑞典、英國及國際刑警組織以性侵的莫須有罪名通緝他,幕後黑手就是美國政府。

事實上,美國政府正為如何對亞桑傑提出控訴傷透腦筋。美國新聞自由有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不易隨便亂扣。

亞桑傑在《澳洲人報》撰文指出,提供訊息的是維基解密,但刊登訊息的是《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美國政府為何只要抓他,而不對《紐約時報》採取行動?

國家安全VS.新聞自由

其實,美國政府瞭解,以「國家安全」為由指控媒體洩漏國家機密,官司難打。

1971年,《紐約時報》決定刊登從洩密者手上取得的有關越戰「五角大廈文件」,尼克森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請求最高法院制止。

最高法院最後判決《紐約時報》勝訴。大法官布萊克在判決意見書上寫道:「只有一個自由和不受箝制的媒體,才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騙手段。在新聞自由諸多責任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政府欺騙人民。」

因此,美國法律專家正在絞盡腦汁,研究有其他什麼方式,可以將亞桑傑「繩之以法」。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美國聯邦檢察官正在蒐集證據,查明亞桑傑是否與洩漏伊拉克機密文件的前陸軍情報分析員曼寧(Bradley Manning)共謀外洩。

報導說,檢察官將釐清亞桑傑是否鼓勵或協助曼寧,從政府電腦系統取得軍方和國務院機密檔案。

如果曼寧向檢察官承認,是受到亞桑傑的嗾使,司法部就可以以「共謀罪」起訴亞桑傑。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不可思議的剪紙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地球的新鮮事 小郭 著 (日期為 2010/12/20)

不可思議的剪紙

洛杉磯的藝術家 Elsa Mora 創造獨特剪紙藝術。

創做時先利用手工切割在利用鋒利的刀子刻出想要得圖案。

1.

2.

3.

4.

5.

6.

7.

8.

原文連結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好康報報館

各國的公車等候站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地球的新鮮事 小郭 著 (日期為 2010/12/23)

各國的公車等候站

在長時間的等待公車中,相信一個優秀的公車等候站,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更能讓人沉浸在另一種空間的芬圍中。

1.葡萄牙公車等候站

2.巴黎公車等候站

3. 漢堡公車等候站

4.法蘭克福公車等候站

5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好康報報館

隱藏動物的拿鐵杯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地球的新鮮事 小郭 著 (日期為 2010/12/27)

隱藏動物的拿鐵杯

杯子裏隱藏一個非常可愛的動物。在這個拿鐵杯裡到地會出現什麼可愛的動物呢?

目前有3種造型,熊、狐狸、貓頭鷹..等,每種造型的手柄都有特殊的造型。

1.

2.

3.

4.

5.

6.

7.

8.

原文連結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好康報報館

誰的民國?誰的百年?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POTS] 陳韋臻 著 (日期為 2010/12/30)

採訪/陳韋臻、劉美妤
文/陳韋臻

從語言、文化、統治政體來說,認同在台灣一直都是種很詭譎的存在。《破報》討論民國百年特刊內容時,我們先是討論「國家」的概念,後辯論「百年」與「台灣」的關係,最後決定訪問經歷不同政權的老人們,試著理解他/她們生命與「民國」和「百年」的關係。最初,我兀自揣測著達悟族人、閩南人與所謂外省人各自的認同對象,然而真正與這些人聊過後,才發現「認同」的建構性--無論是在台灣島嶼上的建構或者我對他人的揣想,在這三位歷經不同歷史時段的老年人身上,認同無用;過多混雜和難以歸類的經驗,尋找認同突然顯得相當暴力與篩選。事實是,我永遠都瀝不掉我奶奶對日本文化的懷想,即使她說「我們就是台灣人」,而下一句話出現的卻是「當中國兵啥也沒有」;而林新羽的達悟族傳統涵蓋了一切生活,險些在白色恐怖中身亡,卻仍始終作為一名國民黨員;正當我們設想外省族群的祖國時,劉胡克琴奶奶卻不停重複「在台灣很好啊!台灣不冷!」毫無回到大陸生活的意願,氣候彷彿成為她願意選擇所屬國家的來源。

「民國百年」到底是誰的民國、誰的百年?

閱讀全文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

誰的民國?誰的百年?

由 排隊彎彎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POTS] 陳韋臻 著 (日期為 2010/12/30)

採訪/陳韋臻、劉美妤
文/陳韋臻

從語言、文化、統治政體來說,認同在台灣一直都是種很詭譎的存在。《破報》討論民國百年特刊內容時,我們先是討論「國家」的概念,後辯論「百年」與「台灣」的關係,最後決定訪問經歷不同政權的老人們,試著理解他/她們生命與「民國」和「百年」的關係。最初,我兀自揣測著達悟族人、閩南人與所謂外省人各自的認同對象,然而真正與這些人聊過後,才發現「認同」的建構性--無論是在台灣島嶼上的建構或者我對他人的揣想,在這三位歷經不同歷史時段的老年人身上,認同無用;過多混雜和難以歸類的經驗,尋找認同突然顯得相當暴力與篩選。事實是,我永遠都瀝不掉我奶奶對日本文化的懷想,即使她說「我們就是台灣人」,而下一句話出現的卻是「當中國兵啥也沒有」;而林新羽的達悟族傳統涵蓋了一切生活,險些在白色恐怖中身亡,卻仍始終作為一名國民黨員;正當我們設想外省族群的祖國時,劉胡克琴奶奶卻不停重複「在台灣很好啊!台灣不冷!」毫無回到大陸生活的意願,氣候彷彿成為她願意選擇所屬國家的來源。

「民國百年」到底是誰的民國、誰的百年?

閱讀全文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Posted via email from 原住民會館